2009年1月17日星期六

放牛班的春天



一个发生于1949年的乡下学校的故事,一个很老套的故事,一班皮孩子,恶作剧,高压规则,在尊重与教导之下,被感动,然后取得了夸奖和承认,孩子也找到了自我。
这个故事在2004年被重说了一次,获得了商业与艺术上的成功,成功问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。
如果是这样一个纯粹而又老套的故事,很难能超越很多好电影,比如说《死亡诗社》。然而,在放牛班的春天里,粗略带过的各色人物,却依然能让人领略到生命的各种得与失、爱与恨,或者说,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关于教育或者儿童的电影,而是一段生活的刻痕。
马修作为一个落魄的音乐家,辗转成一所乡间寄宿学校的学监,他宛如走进一个中世纪的城堡,“暴虐”的规则使这里变成一片冰壁,唯一带着温情色彩的教工大叔也马上被送进了医院。孩子们各有各的不幸,教师们各有各的压抑,刻板的校长,同样处于一个压抑的状态下。
和所有人都知道的结果一样,缓解这种生活之重的是音乐。在这个封闭的城堡里,音乐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气象——学会宽容、学会释放、学会沟通。甚至连校长大人也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玩起了纸飞机。
当然,音乐的力量是强大的,也是薄弱的。问题少年在校长的偏见里进入了学校,而一位梦想驾驶热气球的孩子偷走了学校的钱。
马修仍然处在于命运的压榨之下,即使,他帮很多人撬开了音乐之门。最终,他离开了学校,辗转到下一个学校,再下一个学校。
其实,音乐在这里是电影的表现方式,也是一个情节手段,但永远不是最终的目标,除了天才的指挥家终生与音乐结缘之外,佩尔洛跟上了马修,其他的孩子的命运,也许该是什么还是什么,农夫、工人、海员、士兵,宿命的依然是宿命。即使最后专制的校长也同样被赶出了学校,即使音乐教给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宽容。
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。这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的,孩子们需要用什么手段,让他去迎接宿命,这也许是这电影给大家的一个建议。当然,这个建议后面,仍然是每个成人为自身宿命而苦苦的挣扎。


推荐:
1、这算是法国“田园派”的电影了,看着40年代那些皱巴巴的衣服和乡下的风光,还有旧式的公共汽车,很容易让人想起过去的岁月。在叙事上不紧不忙,很少有风云际会的高潮起伏,很象八、九十年代的台湾电影。当然,这样的电影需要安安静静地去看。2、音乐是这部片子是重头戏,也是导演花了力气重点打造的。我不太懂音乐,更不懂合唱音乐,但旋律还是能感觉到相当的优美。但是,后面的合唱音乐就用的太多了一点,很多画面都配上了,还好,没有煽情的感觉。

试一个

试一个